在元代山水画中别开生面九游官网首页

发布日期:2024-06-09 19:37    点击次数:177

朱万章

中国画《端阳龙舟竞渡图》,作家清代居廉。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中国画《天中佳卉图之一》,作家清代陈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端阳故事图册之裹角黍》(局部),作家清代徐扬。 故宫博物院藏

端午节历史悠久,民俗内涵丰富,是我国首个入选蚁集国教科文组织东说念主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等。绘画里的端午,有好多值得磋议的话题。端午将至,从头品读兼具艺术气韵与东说念主文底蕴的端午题材画作,不仅不错看到画家笔下端午节的千姿百态,更可感受千年民俗,体悟先贤哲想,增进爱国热枕,晓悟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与艺术传播中的非凡魔力。

品天中佳物

自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时间,端午题材绘画便屡见不鲜,不乏精品。

“端阳佳果熟熏风,色似黄金不救贫。曾伴榴花作清供,馋涎三尺挂儿童”,这是画家吴昌硕在《端阳风光图》上的题画诗。画中枇杷色灿如金,绿叶相衬,寿石作念伴。这么的端午风光,引发了不少画家的创作灵感。

以山水画著称的清初画家王时敏,其存世作品中仅有4件水墨花草,其中3件都与端午关系。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午瑞图》,便以淡墨形貌了蜀葵、艾草等物,均为折枝花草,笔简意远。从画风可见,作家接管了明代中期以来的写意水墨画传统,又独出心裁,给东说念主高雅极新之感。固然作家并未题写画名或赋诗,但其题款“辛丑端阳戏笔”已奥秘指明所绘乃应节之物。清东说念主陈舒的《天中佳卉图之一》,一样以时令花草为主要露出对象,画中石榴花、萱草等或以没骨法绘就,或先勾线后填彩,设色清丽。

端午风光之是以受到东说念主们的喜爱,不仅在于其体现四时变化、浪掷当然之好意思,更在于其承载着好意思好寓意。“五瑞”一般指菖蒲、艾草、石榴花、龙船花、蒜头,枇杷、蜀葵也常列其中。东说念主们以为这些植物能入药防病、招福驱邪,画家也常常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如清初画家恽寿平的后东说念主恽怀英在《天中景映图》中,接管并推崇没骨法,使画面天真恢弘,意趣盎然。

有赖于历代画家的巧想妙笔,露出端午风光的绘画本体和样子束缚拓展。比如,都白石以咸鸭蛋、雄黄酒入画,使端午题材绘画由水至清则无鱼的文东说念主清趣逐渐曙光春白雪的民众审好意思过渡。画中端午风光源自历史,活在当下,可感可触。此类题材,与古代春节前后流行的“清供图”有不约而同之妙。

赏龙舟竞渡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龙舟题材绘画为现代学者留住了参议传统民俗的珍稀史料。传为北宋张择端所作《金明池争标图》是现有最早露出龙舟竞渡的作品,画家及第众龙舟冲向临水殿前标杆的顷刻间,展现竞赛的盛况。元代画家吴廷晖的《龙舟夺标图》则是班班可考的较早有签字的龙舟题材绘画,作品方法巨大,阵容恢弘,在元代山水画中别开生面。

举座来看,元、明两代,龙舟题材绘画并不盛行,偶有所见,则多为南边画家所绘。主要原因在于龙舟竞渡一则需要河说念,二则受方位民俗影响。在长江流域以南,尤其是江浙、岭南地区,赛龙舟是一年一度之盛事。故清代以降,龙舟竞渡之景多见于南边绘画,非常是河说念密集的南粤地区。比如,在苏六一又、居巢、居廉等岭南诸家作品中就频频可见龙舟题材,成为通盘奇特的东说念主文景不雅。

居巢的扇面绘画《赛龙舟图》虽为目前之属,但小中见大,了了再现了那时广东地区龙舟竞赛的情形。从画面及东说念主物衣着来看,或为画家的好友张嘉谟不雅摩龙舟竞赛,画家据此写实。无专有偶,在居巢创作此画的次年,其堂弟居廉也画图了一件相似之作——《端阳龙舟竞渡图》。扇面宽不盈尺,但两船竞渡、划子助阵、不雅众围不雅的场景均鲜美灵动。与居巢之作不同的是,居廉画作中的龙舟竞赛是两船朝归并标的速进,前线有一艘划子诱掖。两种竞赛模式,时候仅相隔一年,或可为民俗学者提供参考。此外,从居廉的题识可知,此画乃忆写珠江荔湾地区龙舟竞渡之景,画中部分东说念主物系画家好友。因此,这件作品不独为参议晚清民俗画提供佐证,更可印证彼时岭南画坛写实之风。

通过图像参议,在历史的变迁中找寻文脉痕迹,不仅有助于东说念主们走进创作现场、感悟艺术魔力,更可借助丰富的形象、天真是故事加深对中中文化的知晓与毅力。

绘传统民俗

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端午节束缚融入新的文化内涵。祛病防疫、龙舟竞渡、民间工艺、风光外传及饮食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如鱼得水。端午民俗蕴含着古东说念主的文化奢睿,委托着东说念主们对健康、祯祥、团圆的向往。不少画家围绕端午传统民俗展创举作,不仅为今东说念主翻开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生涯的窗口,也让中华英才关爱人命、青睐家庭等价值不雅念深入东说念主心。

细读古画不难发现,今天的好多端午民俗均履历了不同形态的演化历程。比如,清代徐扬的《端阳故事图册》,记载了8种端午技术的枢纽行为,像民众熟谙的“包粽子”场景便在作品中获得天真再现。画眼前线,一位妇女正手执菰叶(茭白叶)看向身边的孩童,仿佛正在教他怎样“裹角黍”;画面中间另有两组子母在尝试“裹角黍”,一片其乐融融之景。通过画面左下方属目可知,因古东说念主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粽子又称“角黍”。在元代佚名《夏景戏婴图》、清代金廷标《儿童斗草图》等作品中,还可看到古东说念主端午捉蟾蜍、斗百草等行为。这些行为潜伏着古东说念主对当然环境的致密无比体察和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发展,也引诱着不雅者去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奢睿。

端午节吊挂钟馗像,是相传已久的民俗。“钟馗图”在明清最为多见。明代画家文徵明的《寒林钟馗图》,是将文情面趣与等闲习尚相联接的一种尝试,这种创格调气一直延续到晚明时间。清中期以来,“钟馗图”不管在技法、材料,还是画面本体等方面,都与明代迥然有别。以任伯年、任熊、赵之谦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诸家,以及以苏六一又、蒋莲、居廉等为代表的岭南画家群体,都有劲鼓舞了钟馗题材绘画发展。任伯年和居廉还特别将米汁和朱砂搀杂,绘成“朱钟馗”。河北博物院藏任伯年《钟馗图》就是纯用朱砂所绘,东说念主物背后并无衬景,威严彪悍的壮士形象令东说念主印象深切。这些作品正与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相契合。

在中国好意思术史上,端午题材绘画固然仅仅小类,但因其囊括了山水、东说念主物和花鸟等主要画科,是以成为不同期期、不同画家连接暖热的对象。画作中所赋存的文化史、艺术史、民俗参议、社会参议价值,毅力突出绘画自己,使之成为端午文化中熠熠闪光的篇章。

(作家为中国国度博物馆参议馆员)

版式筹办:蔡华伟

《 东说念主民日报 》( 2024年06月09日 08 版)九游官网首页